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金融监管“禁令”下仍有网贷平台诱导过度消费

来源: 新华社  2021-02-24 09:21:12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题:“万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监管“禁令”下仍有网贷平台诱导过度消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桑彤、毛一竹、杨有宗

      每月工资仅五六千元,却要还款27000多元。26岁的小吴在11家网贷平台欠下近25万元债务。“根本还不起,已经没辙了,只能逾期,等着平台找上门来。”小吴无奈地说。

      2020年底,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1月初,人民银行召开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虽然监管部门一再发布相关提示和要求,但“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互联网平台依然使出各种花招,诱导消费者分期付款或办理小额贷款。

      以“零抵押零担保”“万元日息2元起”为诱惑

      小吴第一次尝到网贷“甜头”是在上大学期间。追星、交女朋友,小吴的开销很大,而当时家里每月给他的生活费只有800元。他在分期乐网贷平台顺利地借到1000元,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小吴便深陷其中,借款金额越来越高,还款也开始力不从心。

      “申请网贷太容易了,上传身份证、通讯录就行。即便有欠款,也不影响去其他平台继续借,除非资金链完全断了。”小吴说。

      记者观察发现,当前,小额贷款广告依然十分活跃。网页、社交媒体、App……就连一些办公软件也都在推送信贷广告。一些医美、教育、租房企业也纷纷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推波助澜。

      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网贷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门槛极低、审核简单,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额度则是花得多给得多,且不断提供优惠进行诱惑。“开通网贷有红包”“使用网贷支付有优惠”……每到“双11”“618”等大促季,平台就会自动给用户临时提额。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的算法跟踪。不少互联网平台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分析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搜索、消费、浏览记录等,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商业营销。

      无需抵押担保、“万元日息2元起”成为不少借钱广告的主打卖点。有网友申请贷款并使用后发现,贷款平台套路多,除了利息外,还有服务费、手续费;即使提前还款,也需额外缴纳手续费,实际年化利率一般在10%以上。

      网络消费贷款容易成瘾,给年轻人生活埋下隐患

      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曾经遥不可及的商品、服务变得唾手可得,一些年轻人贷款成瘾、超前消费,也给自己的生活埋下隐患。

      毕业没多久的“90后”王小姐说:“刚毕业收入低,但各大消费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我们觉得什么都买得起、办得到。即便知道要计入央行征信,也觉得影响不大。”

      年轻人成为网贷消费的主力军。据广州互联网法院统计,涉网贷纠纷案件的被告近六成为35岁以下青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通报中披露,网贷案件被执行人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0岁,不少是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

      30岁的网友小幂在“豆瓣”上透露,她没有房贷、车贷,却欠下了高达30万元的贷款。从信用卡透支2万元后,她开始在滴滴金融、微粒贷、京东白条等15家网络平台借贷还款,如今欠款高达30万元,以贷养贷已难以周转。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上升至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这仅仅是正规银行渠道发出的信用卡相关数据。

      困在超前消费里的年轻人负债累累,隐匿于经济发展上行阶段的社会金融风险也不断积累,其危害值得关注。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为23.6个百分点。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化桥认为,过度消费、寅吃卯粮的文化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在信贷泡沫上堆砌起来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经济危机值得反思。

      严管金融“伪创新”,树立理性消费观

      业内人士认为,整顿借贷消费乱象,有待监管持续发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对于青年群体的客观消费需求,要进行正确引导。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应尽快落地,严格执行。金融机构在与平台合作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尤其对变相分期付等业务,从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广销售需做出规范和提醒,监管部门应进行日常抽查,对未严格把关的金融机构加大处罚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东认为,各平台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多头共债、坏账风险。建议平台发挥主体责任,加强审核,并将网贷平台全面纳入征信系统,让借款人拥有完整的“信用画像”,避免系统性风险。

      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刘启说,部分年轻人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被网贷“套牢”,越陷越深;建议团组织、学校、社会组织设立援助中心,完善救济渠道。

      去年6月,广州互联网法院组建了法官、心理专家、社工、青年志愿者等120多人的服务团队,为涉网贷年轻人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其遵法守信、主动履约,并与教育、民政、金融等部门共享青年信用档案,让青年感受到诚信有价、诚信有益。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借贷;如确需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不要轻易在不了解的网络平台申请贷款。

      杨东认为,年轻人的一些消费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建议通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建立免息或低息的公益性贷款服务平台,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同时也为企业培育优质的未来客户,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参与写作:徐雅)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金融监管部门对农商银行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2024年07月10日19时47分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会见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行长苏莱曼诺夫、金融市场监管和发展署署长阿贝尔卡瑟莫娃

      2024年02月28日22时17分
    • 金融总局修订银行对小微企业敢贷的长效机制

      2024年11月28日03时51分
    • 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2025年07月18日19时51分
    • 金融监管部门对平安保险的密集处罚释放出的强烈信号

      2025年01月06日15时18分
    • 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召开北京地区银行机构货币信贷座谈会 引导银行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2022年05月27日11时42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